服务创造价值、存在造就未来
文|胡一舸
编辑|胡一舸
中国是我国古代漆工艺的发源地,漆工艺的品种和分布都很广。大体可划分为四个系统:北京有独特的雕刻工艺,福州有天然的漆料,成都有用颜料填充的漆料;扬州以其种类繁多的特点而闻名,其产地由来已久。
扬州的漆艺发展和衰落的历程,亦是华夏古都广陵繁荣和衰落的一个缩影和见证,是广陵古都辉煌发展史上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说起扬州的漆器,就不能不说起扬州的“点螺”了。
“点螺”技术,已成为扬州漆器独具风格的一个标志。“点螺”是扬州市一种以螺片为切入点的方法。
这种螺壳的制造工艺十分讲究,首先,选用优质的螺钿,去除其内部的角质层和石灰质层,选取色泽纯净的内层。
然后用砂纸将其磨到不足一根头发丝的三分之一,然后按照图纸,用特殊的工具雕刻出花草、飞鸟走兽、仕女神仙等各种花纹,并在雕刻完成后,在螺壳的背部涂抹颜料,使得螺壳颜色各异。
偶尔还会镶上一些金色、银色的花纹,使得整体显得尊贵华贵,由于螺壳与金片都很薄,所以,在雕刻的过程中,经常会被“点”到漆体上,所以被称为“点螺”。
他用一种特制的工具,在螺丝上画出了一个形状,然后涂上颜料,等它变得干燥后,再画出来,在灯光的照耀下,闪闪发亮。
新中国建国后,政府设立了“扬州漆作坊”,以振兴扬州漆作坊,1975年,扬州漆作坊的几位著名油漆匠,去北京,对故宫珍藏的古代扬州点螺进行研究。
经过无数次的试验,终于在1978年,解决了所有的技术问题,让消失了两百多年的扬州漆作坊重现辉煌。
点螺《锦绣万年眷》是扬州漆器厂的资深技术人员在1979年以国家元首邓颖超的名义,向朝鲜总统金日成赠送的一件礼物。
扬州“点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元朝,到了清朝末期,由于频繁的战乱和经济的衰退,扬州“点螺”的式微甚至消失了。
新中国建国后,政府决定建立“扬州漆器有限公司”,1975年,扬州漆器有限公司的技术人员去北京。
在北京故宫博物馆里,对古代扬州点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通过不断的试验和摸索,终于在1978年,成功地解决了点螺有限公司的技术问题,让已经消失了两百多年的扬州点螺有限公司重现辉煌。
在扬州点螺的历史上,曾有过不少的高手,而蒋千里的手艺是最有名的。镶有珍珠的“仕女图”漆盘就是其代表作。这是一个直径十三厘米的盘子,盘子的边缘和中间都有一个很小的螺旋纹路。
在最中央,则是一幅宫装女子的画卷。这一个人影的脑袋很小,只有一颗豆子大小,但是五官,头发,甚至连衣服的褶皱都能够看得一清二楚。园林里的石头,花草,池塘里的波纹,都以精致的贝壳装饰着。
树叶和花朵被一层薄薄的金色薄片装饰着,让它们看起来五颜六色,在灯光的照耀下,宛如翡翠一般熠熠生辉。在盘子的下方,还有一根细细的贝壳,上面刻着“千里”两个大字,上面还写着一个名字。
江千里师傅最擅长的就是雕刻,除了雕刻之外,他还精通一些其他的技巧。他的漆器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对清朝的镶嵌文化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在主题方面,扬州“点螺”的艺术创作,以“远古图腾”、“飞禽走兽”、“花草树木”等为主要创作对象。
但时至今日,扬州“点螺”的漆器还只是以一种艺术品的形式存在于公众的视线之中,仅仅是以一种美学的形式存在,并没有充分地发挥出其工具的作用。
因此,我们必须运用我们的传统技艺,积极地寻找适合于当代生活的方法,挖掘漆器的潜力,以满足人民的需求,创造出适合人民生活的产品,才能将扬州“"点螺"”的漆器发扬光大。
在古代,华夏最早的工匠就开始在漆器中运用贝壳,最早的时候就开始运用贝壳。
纵观华夏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在隋唐这个时代,国家经济繁荣,文化繁荣,正是由于这个时代的文化繁荣,才使得这个时代的文化和美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艺术,文学,宗教,互相渗透,互相交融,使优良的传统文化得到保存和传承。
到了唐朝,则是以此为主体的一种新的风格与美学倾向,大量的花朵与其他植物类的图案,取代了传统的单一的动物,并持续到近代,花朵类的植物类图案仍是最重要的一环。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装饰器具纹样的变化也受到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的影响。这表明,从农业时代起,人们的观念发生了变化。他们已经从原始状态下,彻底地脱离了对天命的渴望。
他们已经开始认识到,自己是一名真正意义上的人类,他们已经开始去寻找自己所想要展现的、具有强烈个性的精神风貌。
人类在提高生产效率,提高生存质量的同时,也会将大自然,特别是花草树木,视为一种美学客体。
因此,从我们的装饰风格中,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在隋唐时代,它已经脱离了商周以来的古老特征,变得更加具有人文气息,它趋向于对现实生活的描述,变得更加亲切、乐观和自由。
在隋唐时代,随着陶瓷技术的不断发展,与之相比,漆器的生产过程更加繁琐,再加上它的生产成本相对较高,所以,人们选择廉价的陶瓷作为日常生活的第一选择。
从满足人民日常需要的实用性物品,逐渐演变为具有鲜明的艺术特征的工艺品。这就要求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不断地进行创新,从而使其具有更加丰富的艺术特征和魅力。
因此,这个时代的漆器技术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其等级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用浅刻的手法给嵌在一起的螺旋增加图案,将所呈现出的物象各有各的层面,呈现出细腻的美感。
它是先按照设计把螺钢雕成不同的图案,贴在素镜背面,然后经过臻漆、打磨,最后再在螺钢上雕刻出花纹,漆地黑,螺钢白,黑白分明,精致巧妙,美轮美矣。
铜制和漆制两种材料的完美融合,使这种镜子具有了明显的盛唐特色,并成为唐玄宗及以后一段时间内极为流行的一种镜子。
进入新世纪后,人们的生活方式有了很大的改变,既要继承中国的传统,又不能固步自封,必须跟上潮流。
90年代初期,中国首个可弯曲的漆器作品——《烟花三月》,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在扬州漆器厂生产出来的,可以说是一种新技术和新工艺的完美结合。
时至今日,扬州漆业仍在为满足日新月异的美学要求而进行着不懈的革新。各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手工艺品不断出现,将墙上的壁画、图画转化成了漆制品,将扬州的漆提高到了一种单纯的审美境界。
在其创作的工艺技艺方面,漆器的制作为漆画的创作提供了很多的启发,在漆画技艺中,最常见的就是镶嵌。
镶嵌的方式采用螺片、金、银、锡、铝、铜等金属丝条,或者将鸡壳刨碎,或者将比较亮丽的玉石作为材料。
事实上,自两汉以来,扬州一带的漆画艺术已相当发达;这种方法,就是用油漆,在地面上堆积出一种类似于浮雕的图案,这种方法在明代就已经出现了。
漆绘画是对漆的一种升华与精炼,它淡化了实用功能,对装饰与艺术表现力的追求。在漆制技术的基础上,将其再一次提升到了素描的平面形态。
因此,在进行漆绘画的过程中,主要是要看创作者独特的想像力和创造性,使漆绘画表现出一种主观的艺术风格。
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很多以前的漆器工人都在寻求与更现代的艺术元素符号相匹配的方法,他们对漆器图案进行了重构,并在漆画之上进行了创作,从而产生出新的艺术内涵。
作为中国最重要的古代文化代表,漆艺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中国在国际美术中的宝贵财富。
在这种媒介材料还没有被现代学科的知识体系所充分运用,也没有被现代美术所充分挖掘的时代背景下,我们没有任何理由去取代物质材料,去重写自己的基因。
当然,在如此浩瀚的文化底蕴面前,我们不应该只停留在过去,而应该以一种更为宽容的态度来看待新出现的东西。
参考文献:
[1]田月《扬州漆器的历史传承与现代创新》
[2]唐明修《渐入漆境——未来当代漆艺术之现状及展望》